p;这还不算完,朱雄英在朝堂上当众表示。
&esp;&esp;桑敬和杜同礼执行的是朝廷的命令,认为专项行动有错的,先弹劾内阁,再弹劾皇帝。
&esp;&esp;内阁七学士也站出来表示,他们是在执行朝廷的决议。
&esp;&esp;如果专项行动有错,那也是内阁和群臣的错,不能将罪责归咎到他们身上。
&esp;&esp;如果认为他们贪赃枉法、草菅人命,那就拿出铁证来。
&esp;&esp;风闻奏事已经被明令禁止,再有人捕风捉影弹劾他人,一律按诬陷罪论处。
&esp;&esp;群臣虽然还没有察觉到时代变化的信号。
&esp;&esp;但也明白了,皇帝和内阁都决意要保桑敬和杜同礼,这次的弹劾已经不可能成功。
&esp;&esp;除了个别不惧死亡威胁的人之外,大部分官吏都选择了偃旗息鼓。
&esp;&esp;这也意味着,这次的交锋以皇帝的全面胜利告终。
&esp;&esp;所有人都明白,他已经不再是那个需要朱元璋站台的幼主了,而是一位能压倒群臣的雄主。
&esp;&esp;朱雄英的威望再攀高峰。
&esp;&esp;群臣面对他,更多了几分敬畏,甚至是畏惧。
&esp;&esp;桑敬和杜同礼等人,也终于将心放进了肚子里。
&esp;&esp;然后就是更加用心的去搞专项行动。
&esp;&esp;正所谓君以国士待我,我必以国士报之。
&esp;&esp;对于这个结果,老朱自然是非常高兴,这孙子终于摆脱长辈阴影了。
&esp;&esp;朱标自然也很高兴,然后说道:
&esp;&esp;“我以为你会用重开科举与群臣达成交易,没想到……没想到啊。”
&esp;&esp;朱雄英说道:“雷霆雨露俱是君恩,何用交换。”
&esp;&esp;听到儿子说出这么霸气的话,朱标也不禁有些失神。
&esp;&esp;之后他也如朱元璋那般不再过问政务,将心思都用在了著书上。
&esp;&esp;朝堂上发生的事情很快就传开,再加上朝廷在报纸上公开表彰了桑敬和杜同礼等人,称他们是国之干臣。
&esp;&esp;这下大家就都知道皇帝和朝廷的意思了。
&esp;&esp;普通人还无所谓,读书人的老毛病又犯了。
&esp;&esp;认为皇帝独断专行非国家之福。
&esp;&esp;至于内阁学士等一众大臣,则被戏称为纸糊的阁老,泥捏的尚书。
&esp;&esp;以此嘲讽他们不作为,放任皇帝独断专行。
&esp;&esp;对此群臣们也不好说什么,只能假装没有听到。
&esp;&esp;然而就在这个时候,朱雄英突然宣布,准备重启科举。
&esp;&esp;但新科举要增加几条新规定,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年龄限制。
&esp;&esp;群臣大喜,纷纷赞颂皇帝万岁。
&esp;&esp;至于民间,直接就沸腾了。
&esp;&esp;啥?你说皇帝独断专行?
&esp;&esp;非议君上,大逆不道。
&esp;&esp;啥?你说阁老和尚书们不作为?
&esp;&esp;见识浅薄,岂能领悟阁老们的深意。
&esp;&esp;总之,听到朝廷有意重启科举,读书人瞬间就变了脸。
&esp;&esp;从原来的君暴臣庸,变成了君明臣贤。
&esp;&esp;事实上,读书人之所以有那么大的怨气,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暂停科举造成的。
&esp;&esp;读了那么多念书,却没了出仕的途径,换成谁心里都会憋屈的。
&esp;&esp;因此才会出现那么多不和谐的声音。
&esp;&esp;现在朝廷决定重启科举,他们的怨气自然也就消失了。
&esp;&esp;唯一让大家不满意的就是,关于年龄的限制。
&esp;&esp;不过最新一期的大明周报,刊登了相关政论文章。
&esp;&esp;详细解释了设置年龄限制的原因。
&esp;&esp;并且还罗列了数据,根据遗留的相关历史资料显示,宋朝中进士的平均年龄在三十三岁到三十八岁之间。
&esp;&esp;大明将中举的年龄设置在四十岁,已经非常人性化了。
&esp;&esp;数据永远比干巴巴的语言更能说服人,见朝廷
BL耽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