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p;&esp;是的,对他来说,这个名单已经是收着写的了。
&esp;&esp;第417章 再补一块短板
&esp;&esp;当陈景恪看到那份密密麻麻名单的时候,不禁感到一阵头皮发麻。
&esp;&esp;大明开国的时候,实际上并没有分封多少勋贵。
&esp;&esp;加起来总共就三十六人,也就是俗称的六公、二十八侯,两伯。
&esp;&esp;建国后陆续晋封了一些,但和废除的平衡一下,其实并没有增加多少。
&esp;&esp;直到重启军功爵制,勋贵开始大规模出现。
&esp;&esp;大明有一个与之前朝代都不一样的地方,那就是立国二十多年都未能真正平定天下。
&esp;&esp;以隋唐为例,建立没几年基本就四夷平定了。
&esp;&esp;宋朝虽然始终未能完成大一统,中国长期处于南北对峙阶段。
&esp;&esp;但大多数时候南北两国都是相对和平的,大规模交战反而比较少。
&esp;&esp;大明则不然,一直到朱棣时期都在征战。
&esp;&esp;北方有北元残部,辽东直到洪武二十年才收复。
&esp;&esp;西方有察合台汗国、河西七王公等等。
&esp;&esp;南方也不太平,云南直到洪武十五、六年才打下来。
&esp;&esp;两广、川蜀的土民时不时的就会作乱,朝廷不得不常年委派大将坐镇。
&esp;&esp;交趾那边就更别提了,直到朱瞻基放弃这里,一直处在动乱之中。
&esp;&esp;接连不断的战争,消耗了大明太多的国力。
&esp;&esp;直到仁宣时期国库才有所盈余,政治制度也是在这个时期才稳固下来。
&esp;&esp;有人要问了,大明的军队战斗力太拉胯了吧?
&esp;&esp;不说和汉唐相比,怎么连带宋都不如?
&esp;&esp;事实上并不是如此,秦汉隋唐到带宋,朝廷对南方多采用羁縻制度,并不追求实际统治。
&esp;&esp;说白了,只要你名义上臣服中央朝廷,逢年过节来朝觐就足够了。
&esp;&esp;这样一来,自然就轻松许多。
&esp;&esp;但大明不一样,老朱有种种缺点,但他有个很大的优点。
&esp;&esp;对华夏传统意义上的国土,有着很深的执念。
&esp;&esp;拿出地图看一看,是老祖宗圈下来的地,那咱大明就必须拿回来。
&esp;&esp;不光是名义上拿下来,还要进行实际统治。
&esp;&esp;但是,世代生活在当地的山民,他们只认识左右邻居,只知道部落酋长。
&esp;&esp;肯定不愿意接受,远在千里之外的皇帝的统治啊。
&esp;&esp;对于那些部落酋长来说,以前我们只需要名义上向皇帝效忠就可以了。
&esp;&esp;在这一亩三分地上,我们就是土皇帝。
&esp;&esp;现在你远在天边的皇帝,派遣几个流官,就想多走我土皇帝的权力,那肯定不行。
&esp;&esp;反抗就成了必然。
&esp;&esp;可以说,有明一朝一直在和土民进行拉锯,付出了巨大的代价,最终完成了改土归流。
&esp;&esp;华夏文明真正实现了,对那些国土的实际统治。
&esp;&esp;就以云南为例,正是经过大明两百多年的开发,有了沐英等先贤的牺牲,才有了后来的彩云之南。
&esp;&esp;在这一点上,带清真的享受到了太多大明留下的遗泽。
&esp;&esp;陈景恪穿越后,大明扩张的步伐更是直接拉满。
&esp;&esp;打仗多,立军功的机会就多。
&esp;&esp;自重启军功爵制以来,每年都能涌现一大批有为将士,完成身份的阶级跨越。
&esp;&esp;朝廷的勋、爵位和批发一样的往外发放。
&esp;&esp;七八年时间,就有了五等爵五百余人,九等勋八万八千余人。
&esp;&esp;不过,勋虽然多,大多数却都是最低级的七八九等。
&esp;&esp;只要斩首就能给,所以比较容易获得,这才造就了堪称海量的勋集体。
&esp;&esp;实际七八九等勋更多的就是荣誉,没有实质性特权。
&esp;&esp;如果非要说有,那就是见官不拜,退役之后可以去地方担任捕快
BL耽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