元璋先是得意,然后才反应过来:
&esp;&esp;“不对,妹子你变着法的埋汰咱呢。”
&esp;&esp;-----------------
&esp;&esp;且说朱标返回东宫之后,立即让人将陈景恪叫了过来,屏退左右后说道:
&esp;&esp;“爹已经同意强化内阁了。”
&esp;&esp;陈景恪不敢置信的道:“真的?这……您是如何说服他老人家的?”
&esp;&esp;朱标感动的道:“我什么都没说,只是告诉他太累,想要内阁帮我分担一点任务,他就同意了。”
&esp;&esp;陈景恪知道他不想多说过程,就很识趣的不问了。
&esp;&esp;不过这些都不重要了,老朱同意分权给内阁就足够了。
&esp;&esp;原本朱标询问他,是否需要对中枢机构做出调整,以适应新政策的需求。
&esp;&esp;他没有回答。
&esp;&esp;原因很简单,就是觉得老朱不会同意。
&esp;&esp;在他想来,给内阁票拟权已经是极限了。
&esp;&esp;就这还是看在朱标有高血压的份上,老朱心疼儿子才捏着鼻子同意的。
&esp;&esp;还想强化内阁,只能等到他闭眼才有机会。
&esp;&esp;哪知道,朱标只是去乾清宫转了一圈,老朱竟然就松口了。
&esp;&esp;着实出乎他的意料。
&esp;&esp;是老朱想通了?还是朱标口才好?
&esp;&esp;但想来是前者居多,老朱这个人不是用语言能说的动的,只可能是他自己想通了。
&esp;&esp;越是如此,陈景恪就越觉得不可思议。
&esp;&esp;朱标知道他在想什么,说道:“别想此事了,我找你来是商议一下,内阁该如何改制。”
&esp;&esp;“现在你可以放下顾虑,将你的想法告诉我了吧。”
&esp;&esp;朱元璋都同意了,陈景恪自然不会再有顾虑,说道:
&esp;&esp;“首先将军权、监察权和司法审判权剥离出来。”
&esp;&esp;“五军都督府、都察院、大理寺独立运作,只对天子负责,不归内阁管理。”
&esp;&esp;朱标自然明白其中的原因,颔首道:“甚合我意,内阁只是单纯的行政机构,不可过问其他。”
&esp;&esp;陈景恪继续说道:“再说回内阁,给予其票拟和驳斥权。”
&esp;&esp;“上对天子负责,下领导各衙门管理民政事务。”
&esp;&esp;朱标再次颔首,这个革新措施与他的想法不谋而合。
&esp;&esp;想要统筹协调全国资源,就需要一个统一的管理机构。
&esp;&esp;废除丞相府之后,就需要一个新部门来承担这个责任。
&esp;&esp;内阁无疑是最适合担任这个职务的。
&esp;&esp;见他同意这一项政策,陈景恪心中的石头彻底落地。
&esp;&esp;内阁制,终于回归原来的节奏了。
&esp;&esp;不过并不是完全回归,因为前世的内阁明显权力过大了。
&esp;&esp;全国军政大权都归它管理,而且内阁成员全是儒家之人,最终一个好好的机构弄成了那个烂样子。
&esp;&esp;现在内阁成员是从各个群体里挑选的,儒家再也无法一手遮天。
&esp;&esp;而内阁没有了军权、监查权和司法审判权,权力也极大的缩小了。
&esp;&esp;最主要的还是军权,这个只能掌握在最高领袖手里,否则必然会导致国家大乱。
&esp;&esp;大体框架制定好之后,陈景恪又对内阁内部机构做出了设置。
&esp;&esp;“在内阁中设立办公司,协助内阁学士处理各项工作,以及负责内阁内部事务。”
&esp;&esp;“设立中书司,掌诰敕、制诏等任务。”
&esp;&esp;“设立门下司,掌管政令传达,负责与各衙门对接。”
&esp;&esp;“……”
&esp;&esp;这套机构,参考了前世政府机关的设置,又结合了三省六部制的特点,糅合而成。
&esp;&esp;陈景恪自认为,非常适合这个时代了。
&esp;&esp;朱标也很认同这一点,新内阁确实非常完善了,比他想的还要细致。
&esp;&esp;接着,陈景恪又
BL耽美